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双环海链藻(Thalassiosira diporocyclus Hasle)赤潮    

FIRST RECORDING OF THALASSIOSIRA DIPOROCYCLUS BLOOM IN THE SOUTHEAST CHINA S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善文[1] 高亚辉[2] 杜虹[1] 董巧香[3] 黄长江[1] 陈善文[1] 高亚辉[2] 杜虹[1] 董巧香[3] 黄长江[1]

机构地区:[1]汕头大学水生生物与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汕头515063 [2]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361065 [3]AquacultureResearchStation,LouisianaAgriculturalExperimentStation,LouisiansStateUniversityAgricultureCenter,BatonRouge,Louisiana70803,USA

出  处:《海洋与湖沼》

基  金: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 ;A2 0 0 0 0 5F0 2号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 2 12 6 0号

年  份:2004

卷  号:35

期  号:2

起止页码:130-1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0、CAB、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20 0 1— 2 0 0 2年的秋冬季节 ,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澳岛周围海域突发了双环海链藻赤潮 ,该赤潮藻及其赤潮在中国都是首次记录。该赤潮藻以实心胶质块的群体形式出现 ,其群体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 ,常为茶褐色 ,大小不一 ,直径多数在 2— 3mm之间 ,最小的不到 0 1mm ,最大的约有 5mm。胶质块由双环海链藻和数种羽纹硅藻组成 ,前者分布于外层 ,后者包埋其中。双环海链藻的细胞密度最大达 1 75× 10 7cells/L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78 8%。如把包埋其中的羽纹硅藻考虑进去 ,赤潮藻胶质块的组成细胞总密度则高达 2 2 8× 10 7cells/L以上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95 9%。赤潮藻的密度由湾内向外海呈显著递减趋势 ,与营养盐的平面分布格局相反。该赤潮起源于外海 ,赤潮发生机制可能与 2 0 0 1— 2 0 0 2厄尔尼诺年导致的水温异常升高有关。

关 键 词:双环海链藻  赤潮 南澳岛  厄尔尼诺

分 类 号:X55] P732[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