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学意识形态与不是意识形态论引起的论争——兼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钱中文[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  处:《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  份:2007

期  号:1

起止页码:2-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RDFYBKZL(收录号:377493)、内刊、辑刊

摘  要: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很难避开的维度。有的学者为了驳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考论"出"马克思本人从来就没有直接或间接地说过文学是某处‘意识形态’",否定了文学是意识形态。但是从他所做的考论来看,这是一种仍然使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那种"凡是"的思想方法结果,对有利于自己观点的马恩论述就引用,不利于自己的就视而不见,特别是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著名的论述的中译与展示于我们的三处外语的引文都理解错了,把诸种意识形态形式,概括为一个所谓"意识形态的形式",消解了意识形态自身的具体性与丰富性。第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的组成,有属于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也有属于感性表现形式的意识形式;分析了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阐释的多语境化以及被赋予的不同含义,批评了当今欧美国家一些理论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必然是虚假意识"、"全球化意识形态论",或是意识形态完全知识化论。这些理论对我国一些学者产生了影响,它们被大力搬用,把意识形态仅仅视为一个批判性概念、功能性概念,而虚化了各种意识形态。第三,本文的重点是回应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加意识形态或是两者的"硬拼凑"的批判,指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是审美意识,而非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与意识一样古老,形成于人的长期劳动、生存实践活动中。审美意识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人的生存感受与感悟。先在口头语言的形式中获得表现,成为一种审美意识形式;其后融入了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文字,融入了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的诗性语言的文字结构,使得审美意识获得了书写、物化的形式,特别在话语、文字多种结构的样式中,显示了与生俱来的

关 键 词:意识形态  意识  审美意识  历史生成 审美意识形态

分 类 号:I0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