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景观格局和连接度评价的生态网络方法优化与应用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ecological networks us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onnectivity method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骏杰[1] 陈璟如[1] 来燕妮[1] 骆博雅[2] 赵芳[1] 杜钦[1]

LIU Jun-jie;CHEN Jing-ru;LAI Yan-ni;LUO Bo-ya;ZHAO Fang;DU Qin(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机构地区:[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出  处:《应用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1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227)资助~~

年  份:2019

卷  号:30

期  号:9

起止页码:3108-311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BIOSISPREVIEWS、CAS、CSCD、CSCD2019_2020、EMBASE、GEO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景观生态学中常凭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目标种生态网络,以提升破碎栖息地间的景观连接度,缓解生境破碎化负面影响.但传统最小累积阻力生态网络方法缺乏对生态网络的效用验证,对研究地的景观结构变化与生态过程的影响认识不足.本研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连接度概率指数,定量评价生态网络构建前后的研究地景观结构与连接度特征,并以崇左白头叶猴栖息地生态网络为例,详尽叙述此生态网络方法的优化与应用过程.通过对白头叶猴栖息地斑块进行辨认、踏脚石斑块识别,对研究地用地类型进行划分并进行阻力赋值,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成了20条白头叶猴栖息地生态网络廊道;然后利用景观结构指数与连接度概率指数结合的方法,对生成的生态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凭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的目标种生态网络,能有效提升栖息地生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降低总体破碎化水平,并改善生境质量.同时,该生态网络构建能提升生境景观的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且两方面的连接度变化在结果上具有极显著的一致性(R^2=98.3%,P<0.01).生态网络带来的景观结构方面变化与功能连接度的关联性不强,两种指数间的相互关系不如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显著.

关 键 词:景观连接度  最小费用距离  生态廊道 白头叶猴

分 类 号:P901[地理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