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黏土触变过程中强度恢复的微观机理  ( EI收录)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strength increase of clay during thixotropic proces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先伟[1,2] 孔令伟[1] 李峻[1] 杨爱武[2,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 [2]天津市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1 [3]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系,天津300381

出  处:《岩土工程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9186);天津市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2SCEEKL006)

年  份:2014

卷  号:36

期  号:8

起止页码:1407-14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EI(收录号:20143600063155)、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触变性是复杂的流变特性之一,它是指外力扰动导致土体强度衰减,静止后随时间增长逐渐强度恢复的现象。为了探寻黏土触变过程中强度恢复机理,开展了在长达500 d的龄期内,观测湛江黏土扰动后不同静置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贯入阻力,分析触变强度的恢复时间与过程,利用触变强度比率评价湛江粘土的触变性。利用扫描电镜与压汞试验,分析不同静置龄期下的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湛江粘土具有明显的触变性,扰动后静置500 d后土体持有强度是其扰动后的2.58倍,但触变恢复强度仅占扰动损失强度的21.2%~23.5%。对于高灵敏性、强结构性的地基土,因施工扰动带来的强度损失引发的工程灾害不容忽视。黏土触变过程中的强度恢复主要是颗粒间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的力场变化使结构有分散趋向絮凝发展所导致,这一过程中结构产生自适应调整,孔隙分布均匀化发展,微观结构向亚稳定结构转变,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触变现象。

关 键 词:黏土 触变 强度  微观结构 机理  

分 类 号:TU4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