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THRUSTING NAPPE STRUCTURE AND OIL-GAS POTENTIAL IN EASTERN QINLING AND DABA MOUNTA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高长林[1] 刘光祥[1] 张玉箴[1] 吉让寿[1]

机构地区:[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出  处:《石油实验地质》

基  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项目(P02071).

年  份:2003

卷  号:25

期  号:B11

起止页码:523-5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CAS、CSCD、CSCD2011_2012、GEOBASE、JST、PA、RCCSE、ZGKJHX、ZR、普通刊

摘  要: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而早、中海西期构造变动和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计算南秦岭-北大巴地区褶皱、应变、逆冲断层叠覆缩短量为918.8km。扬子北缘构造变形趋势由北向南从强变弱,由深变浅,形成了a)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构造组合:同斜褶皱—韧性逆掩构造组合,单向冲断—褶皱构造组合;对褶皱—逆冲构造组合;b)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斜歪褶皱-逆冲构造组合与等倾褶皱-逆冲构造组合;c)拗拉槽构造变形样式:等倾褶皱-对冲构造组合。川东北区发育4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下寒武统碳质板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硅质、泥质岩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上三叠-下侏罗统湖沼相泥质岩。燕山晚期随着大巴山褶皱冲断带不断向南的推进,并对前期的北东向构造产生叠加改造,形成多层次的叠加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区内的构造形变进一步加强,北西向构造进一步发育成型,形成现今的构造景观。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在横向具分带性,在垂向上具分层性。在大巴山前,

关 键 词:东秦岭 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 油气远景

分 类 号:TE121.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