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 EI收录)  

Sequence-paleogeo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in the North China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邵龙义[1,2] 董大啸[1,2] 李明培[1,2,3] 王海生[4] 王东东[1,2] 鲁静[1,2] 郑明泉[1,2] 程爱国[5]

机构地区:[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察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4]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6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9

出  处:《煤炭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09-002);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重大基金资助项目(1212010633901)

年  份:2014

卷  号:39

期  号:8

起止页码:1725-173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古土壤及根土岩、地层颜色突变面、煤层等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特征,将华北石炭—二叠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通过绘制各三级层序地层厚度、砂泥比、石灰岩含量等单因素等值线,恢复出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利用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作用以SQ2(太原组中上部)和SQ3(山西组)最强,聚煤中心位于准格尔、大同、朔州、乌海、峰峰等煤田和京津唐地区,SQ4(下石盒子组)和SQ5(上石盒子组第1段)聚煤作用仅限于华北盆地南缘,聚煤中心位于两淮地区。

关 键 词: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中心  海陆过渡相  华北盆地

分 类 号:P539.2] P618.11[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