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Methods on Soil Carbon,Nitrogen,Water Dynamics and Yield of Whea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邵云[1] 马守田[1] 李学梅[1] 马守臣[2] 冯荣成[3] 陈惠婷[1] 王文斐[1] 郝真真[1]

机构地区:[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河南焦作454000 [3]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获嘉453800

出  处:《麦类作物学报》

基  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6B15;2012BAD14B08);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课题(11127)

年  份:2014

卷  号:34

期  号:11

起止页码:1545-15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关 键 词:小麦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产量  

分 类 号:S51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