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敏[1] 沈正康[2,3] 牛之俊[2] 张祖胜[1] 孙汉荣[4] 甘卫军[2] 王琪[5] 任群[2]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代地壳运动开放式科学研究中心 [3]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90095-1567,USA [4]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 [5]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出  处:《中国科学(D辑)》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8040703);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年  份:2003

卷  号:33

期  号:B04

起止页码:21-3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0、CSCD、CSCD2011_2012、核心刊

摘  要: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关 键 词: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分 类 号:P54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