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4种蝗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Four Locust Species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春选[1,2] 马恩波[1] 郑先云[1]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运城学院生化系,山西运城044000

出  处:《Acta Genetica Sinic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 170 6 12 );山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 (No .0 12 0 15 )~~

年  份:2003

卷  号:30

期  号:3

起止页码:234-2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0、BIOSISPREVIEWS、CAB、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BSCO、EMBASE、IC、JST、PUBMED、SCI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对采自我国山西、江苏、河北等地不同蝗区优势蝗虫种类 3科 4种 8个种群的 12种酶 18个酶位点进行了检测 ,比较了 4种蝗虫种群水平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 :中华稻蝗和笨蝗各位点等位基因丰富 ,而长翅素木蝗和短额负蝗各位点等位基因较少。在所研究的 4种蝗虫 8个种群中 ,多态位点百分率普遍较高 (P =5 3 3%~ 10 0 0 %) ,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 (Ho=0 0 34~ 0 139)。受迁飞能力、繁殖方式和活动范围的限制 ,4种蝗虫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笨蝗较高 (Ho =0 0 89~ 0 139) ,其次是中华稻蝗 (Ho =0 0 73~0 0 90 ) ,而长翅素木蝗 (Ho=0 0 48~ 0 0 6 8)和短额负蝗 (Ho=0 0 34~ 0 0 5 0 )相对较低。除Adk 1、Ao 1、Idh 1、Ldh 1、Ldh 2和Me 1在部分蝗虫种群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W平衡 ,但短额负蝗的多个位点符合或接近H W平衡 ,表明该种蝗虫在自然种群结构方面明显有别于其他种类。从 4种蝗虫的F 统计量 (Fst)看 ,笨蝗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最高 (Fst=0 32 ) ,其次是短额负蝗 (Fst=0 31) 。

关 键 词:蝗虫 遗传分化 种群 等位酶 系统发育 中国  

分 类 号:Q96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