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隐存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From cryptic species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Status and prospec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徐伟[1,2] 车静[1,3]

XU Wei;CHE J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Evolution,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 650223,China;Kunm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 650223,China;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Animal Evolution and Genet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 650223,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 [2]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223 [3]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昆明650223

出  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1622052;31090250);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项目(Sino BON);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资助

年  份:2019

卷  号:49

期  号:4

起止页码:519-53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PUBMED、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分子技术的发展,在推动隐存种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凸显出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了解的局限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于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述了隐存种的概念和有关形成机制的主要假说,并着重介绍了分子技术带动下的隐存种研究的发展概况.通过文献搜集,统计归纳了国内关于隐存种研究现状,对于隐存种的逐渐认知已经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多个领域产生积极作用,包括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发掘、濒危物种保护遗传研究、入侵生物鉴别及防控、疾病防治等方面.未来,需将隐存种研究纳入到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隐存种形态保守机制的探索研究.

关 键 词:隐存多样性  DNA条形码 二代测序技术  基因组 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 类 号:Q1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