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非质子型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路径与锂-二氧化碳电池    

Aprotic carbon dioxid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pathways and lithium-CO_(2) batteri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忆雯[1] 潘慧[1] 何平[1]

Yiwen Liu;Hui Pan;Ping He(Center of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Technology,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Artificial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s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dvanced Microstructur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机构地区:[1]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南京210023

出  处:《科学通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2502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79059,22239002,92372201);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BE2020003);江苏省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科技创新基金(BK20231512,BK20220034)资助。

年  份:2025

卷  号:70

期  号:9

起止页码:1164-117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核心刊

摘  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二氧化碳(CO_(2))的还原不仅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碳循环体系,还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因此,CO_(2)还原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途径之一.近年来,质子型CO_(2)还原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及安全性较高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析氢反应的竞争、产物的低选择性、依赖能量输入等问题仍制约着该类技术的规模化与工业化.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利用Li^(+)与H^(+)相似的化学性质,在非质子体系中实现高选择性的CO_(2)还原,并具备高能量密度,从而提高了反应的可控性与功能性.尽管如此,该技术仍需克服高过电位、迟缓的反应动力学和严重的寄生反应等技术难题.本文综合分析学术界对质子与非质子型CO_(2)还原反应机制的现有认识,阐述Li-CO_(2)电池在CO_(2)还原中的优势.同时,从规避超氧物种的产生,调整反应路径和采用辅助策略三个角度,探讨优化Li-CO_(2)电池性能的方法,最后,对Li-CO_(2)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其他非质子体系中的氧化还原提供指导思路.

关 键 词:二氧化碳还原  氧化还原路径  锂-二氧化碳电池  非质子型还原  

分 类 号:O646] TM911.4[化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