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Spatial Issues in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阎嘉[1,2,3,4,5,6]

YAN Jia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3]中华美学学会 [4]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5]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6]四川省美学学会

出  处:《当代美术家》

年  份:2025

期  号:2

起止页码:17-2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近代以来,在外来理论旅行并对中国固有传统产生冲击的语境下,中国学术界对空间问题及其相关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将外来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传统问题的理论“硬接轨”。在讨论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问题时,人们大多缺乏对外来空间理论的历史意识、语境意识和反思意识。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维新是尚”的“新传统”思潮的推动下,古代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研究,在盲目追逐理论“热点”的思潮中陷入“以西格中”的尴尬境地。本文提出,并非任何外来的空间理论都适合解释中国传统艺术的空间问题。回归古代典籍,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优秀遗产,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就“空间”的性质而言,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并非物质性的实存空间,而是一种以独特艺术方法表征自然山水的抽象空间。在创造山水画抽象空间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成为圣人贤者的核心观念,士大夫们自觉将“体道”和“悟道”作为表征山水空间的最高宗旨,使山水空间成为“道”之符合自然的显现,建构了以“天地人”为核心的宇宙空间观的基本框架。在表征空间的方法上,古代中国山水画从来都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绘与再现,更不是世俗的或外来理论所谓的对“如画美景”的表现。以欧洲的“透视”理论或者其变体“散点透视”来解释古代中国的山水画的空间,是近代以来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和曲解,是典型的“以西格中”的理论“硬接轨”。古代圣哲主张以心灵之眼,将天地人一体的宇宙空间收纳于内心中,将山水、虚实、空白、远近、高下、大小等统摄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构想之中。表征自然山水的最高境界,并非世俗所谓“悦目”和“悦心”,而是圣哲所谓“体道”和“悟道”的“畅神”。

关 键 词:古代中国山水画  空间问题  空间的表征  哲学构想  以形媚道 表征方法  透视  虚实

分 类 号:J212[美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