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酉阳杂俎》中的纺织服饰社会文化史研究    

A Socio-Cultural Historical Study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 Youyang Miscellaneous Chopping Groun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龙[1] 李强[1,2,3]

LI Long;LI Qiang(School of Fashion Desig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3,China;Office of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200,China;School of Fashion Design,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Nanchang Jiangxi 330201,China)

机构地区:[1]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200 [3]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出  处:《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1YJA760032);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Y075);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十三五”规划招标项目(02).

年  份:2025

卷  号:38

期  号:1

起止页码:14-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虽为志怪小说,但其中的纺织服饰描写可作为补史阙的重要珍贵史料,具有研究价值。文章基于文献考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的二维互证法复盘研究,研究认为:①亡人盖面衣之习俗并非因为羞耻,而是源于冥界寒冷避寒所用。②桑林与丧葬具有联系,故会出现以桑木作棺欀的情况。③魏晋时期的长时间社会动乱,故盛行薄葬之风,貂蝉冠也在历史更替中不断变化。④“缟”为本色的“缯”,为未经脱胶练染的本色精细生胚织物。⑤“缣”为双丝的“缯”,缣帛因纹理质密,逐渐取代竹简作为书写材料。⑥关于“罽”的定义由渔网到毡毯的改变,实质上反映了“罽”定义的外延的扩大。⑦造纸术“灰腌”麻料的过程与“沤麻法”脱胶制作麻布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造纸术就是从处理麻纤维的纺织工艺技术发展而来。并且西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麻纸得到广泛推广,逐渐替代昂贵的缣帛与沉重的简牍作为新的书写材料。⑧“束縑”的“束”与“匹马束丝”的“束”同为织物的规格度量。⑨《酉阳杂俎》中将北周前的幅巾称为“帻”,隋唐时期称为“幞”,对帻与幞头的描写起到了补史的作用。⑩少数民族的髡发形式因其适应风沙天气所蓄。⑪合髻并非指发式,而是一种唐宋婚俗。

关 键 词:《酉阳杂俎》 笔记小说 纺织 丧葬 冠  发式  

分 类 号:TS941.1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