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复杂地形区域一次雹暴过程的观测及模拟研究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Study of a Hail Storm Process in a Complex Terrain Ar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任薪儒[1] 周筠珺[1,2] 罗喜平[3] 曾勇[3] 杨哲[3] 邹书平[3]

REN Xinru;ZHOU Yunjun;LUO Xiping;ZENG Yong;YANG Zhe;ZOU Shuping(Collegeof Atmospheric Sciences,Joint Laboratory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Plateau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610225,China;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Guizhou Province Weather Influencing Office,Guiyang 550081,China)

机构地区:[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 [3]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贵州贵阳550081

出  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基  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助项目(2019QZKK0104);贵州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黔科合支撑[2022]一般206);黔科合支撑[2023]一般193;四川省重点研发资助项目(2022YFS0545);云南省重点研发资助项目(202203AC100006)。

年  份:2025

卷  号:40

期  号:1

起止页码:85-9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为提高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雹暴预报水平,对该区域内一次典型雹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微物理过程及成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全弹性三维对流云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雹暴过程为冷空气侵入型,地形对低层暖湿气流的阻拦导致水汽的积累,同时高原槽引导的冷空气触发雹暴。(2)近地面层或500~300 hPa高度层的>8×10^(-5)/s的涡度中心、750 hPa高度存在散度<-8×10^(-5)/s的辐合中心且在500 hPa或以上层次转为辐散、近地面层水汽通量散度<-12×10^(-8)g/(s·cm^(2)·hPa)、假相当位温梯度>4 K/km、0~6 km垂直风切变>15 m/s这几个阈值可以为西南复杂地形区域的雹暴过程提供预警。(3)32.03 m/s的强垂直风切变和旋转速度达19.85 m/s、厚度超3 km的强中气旋是降雹单体的主要维持机制。(4)雹胚主要由雪晶撞冻过冷雨滴产生,低密度霰在沉降过程中凇附云水和过冷雨滴增长成雹是主要的成雹机制。对贵州地区雹暴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 键 词:雹暴 大气物理 云模式 微物理 地形作用

分 类 号:P40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