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探究:经济与民生的视角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An Ec Puhlic Velihei Perspectiv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曾燕[1] 查佳婧[2] 杨海生[1] 杨存奕[1]

ZENG Yan;ZHA Jiajing;YANG Haisheng;YANG Cunyi(Lingnan College,Sun Yat-Sen University;School of Mathematics,Sun Yat-Sen University)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 [2]中山大学数学学院,510275

出  处:《经济研究》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371256,7217314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2023B1515040001)的资助。

年  份:2024

卷  号:59

期  号:8

起止页码:39-5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SSCI、CSSCI2023_2024、NSSD、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现阶段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数字普惠金融新风险显现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严峻,这要求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脉络,从发展模式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找到切入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其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供需角度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用有限混合模型客观分组的功能理清其发展模式及模式转换过程,并基于高维中介模型深入探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经济基础、设施基础、民生需求和政府能力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动态演变,即经济基础与民生需求分别在不同阶段发挥主要驱动作用,呈现出“经济基础主导(供给推动)—民生需求主导(需求拉动)—经济基础主导(供给推动)”的增长模式转换特征。(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的差异和模式转换来源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转变。本文的重要发现在于揭示中国部分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资源的错配现象,即处在瓶颈阶段的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资源,而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却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发展成本也高于其他地区。研究结论能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数字普惠金融  经济基础 民生需求 发展模式  路径转换  

分 类 号:F49] F83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