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功能作图的混合效应模型开发    

Mixed-effect model development for functional mapp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子健[1] 叶梅霞[1] 张涵[1] 邬荣领[1]

Wang Zijian;Ye Meixia;Zhang Han;Wu Rongling(Center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机构地区:[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生物学中心,北京100083

出  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796)。

年  份:2024

卷  号:46

期  号:5

起止页码:163-17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3、CAB、CAS、CSCD、CSCD2023_2024、JST、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以大肠杆菌菌株丰度和功能作图模型为研究基础,通过在功能作图模型中引入群体的固定效应和个体间亲缘关系造成的随机效应,探究混合效应对功能作图模型性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功能定位框架基础上,使用大肠杆菌动态培养的生长数据作为实际案例,将亚群和SNP基因型作为固定效应的来源,将固定效应因素融入定位模型,提出了Q矩阵模型的扩展;在保留使用方差–协方差模型对随机残差建模的前提下,使用Legendre模型对随机效应建模,开展了固定效应加一般性的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模型1);利用限制性似然估计的方法推导其方差–协方差参数、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开展了固定效应和亲缘关系造成随机效应的混合模型(模型2)分析;利用Zwald检验法推导各标记位点p值的计算方法。【结果】(1)2种模型中,95%的标记呈现出p值与期望值相吻合的特点,p值分布在QQ图中的上翘结果满意。(2)模型2相比模型1检测到了更多的SNP位点,表明模型2对亲缘关系造成的随机效应解释性更强。(3)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样本量较小、遗传力较低时,模型假阳性率为4.77%;当样本量为800,遗传力为1%时,模型对QTL的发现率可超过70%;或当样本量为400,遗传力超过1.5%时,QTL发现率也可超过70%。【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在功能作图模型中引入固定效应和亲缘关系造成的随机效应的混合模型的方法较好地完善了功能定位理论,对固定效应中的协变量因素具有较好的校正功能,可有效剖分随机效应与剩余残差;为后续完善功能定位,开发固定效应加亲缘关系(Q+K)模型的软件包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 键 词:功能作图  关联分析  混合效应  限制性最大似然估计  数量性状位点

分 类 号:Q943[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