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脑出血后白质损伤分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white matter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晓刚[1] 卢雅彬[1] 李纤[1,2]

WANG Xiao-Gang;LU Ya-Bin;LI Qian(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Cancer&Metastasis Research,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Repair,Beijing 100069,China)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系 [2]北京市肿瘤转移与侵袭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69

出  处:《生理学报》

基  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81873790)。

年  份:2024

卷  号:76

期  号:1

起止页码:59-7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AS、CSCD、CSCD2023_2024、JST、PUBMED、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临床上常见的卒中类型,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由于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液病或脑血管淀粉样变等病因,血液自破裂的血管溢出,血肿压迫且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脑实质,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陷。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灰质与白质,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白质由髓鞘包覆的神经轴突和少突胶质细胞组成。目前,ICH的研究多集中于灰质损伤的机制,而针对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或是临床使用神经元退行性变保护剂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确定占位效应、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机制是ICH后WMI的原因,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故针对ICH后WMI的治疗手段亦不成熟。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述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总结WMI的病理改变,并重点讨论ICH后WMI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关 键 词:脑出血 白质损伤 分子机制 治疗手段  

分 类 号:R743.3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