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与产业技术突破    

On the Generation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Advanced Knowledge Production,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Elements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廖伟伟[1]

LIAO Weiwei(Anhui University,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Hefei 230039,China)

机构地区:[1]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230039

出  处:《重庆高教研究》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制度嵌入与大学治理效能提升研究”(22YJC880107);安徽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高校网络思政领域智能社会治理研究”(2022AH040011)。

年  份:2024

卷  号:12

期  号:2

起止页码:75-8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SSCI、CSSCI_E2023_2024、JST、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作为普通生产力的进化,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构建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中国路径。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和产业技术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3个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依托,表征为新的市场需求的创造与满足,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其关键在于高深知识生产质量的提升、技术元素的充分整合以及产业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新质生产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临高深知识生产的难度增加与成本升高、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叠加影响、追赶效应与趋同理论支配下的国家发展瓶颈等困境。以新质生产力应对剧变中的世界秩序,需要考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复合型结构与自我进化能力,技术元素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增强,以及创新生态的自适应性与多中心结构等因素。面对正在进行的新型工业化革命,需要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能够将高深知识生产与产业技术突破深度融合且不断自我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而突破传统的消费、信贷以及货币政策驱动的生产与分配模式,在国家层面构筑一个超大型、稳定有效且具备价值提升能力的资产组合。高等教育应当成为政府和社会“永不退出的价值投资”,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经济周期内,国家和社会更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综合投入:根据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带的内生需求以及新型知识生产模式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集群和学科集群;基于技术要素流动与整合构建新型高等教育创新与激励机制;形成科技革命的回馈循环机制,将高等教育打造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  高深知识生产  技术元素  未来产业  

分 类 号:G649.2] F042.2[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