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及机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The role of wildlife damage compensation in changing local 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s causing wildlife:A case study of Sichua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红敏[1] 李欣茹[1] 谢美钰[1] 徐建英[1]

LI Hongmin;LI Xinru;XIE Meiyu;XU Jianying(College of Resource,Environmental and Tour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3-Dimension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1276)。

年  份:2023

卷  号:43

期  号:24

起止页码:10376-1038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APJ、GEOBASE、JST、RCCSE、RWSKHX、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情感和责任等减缓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措施。

关 键 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社区居民态度  态度改变  冲突减缓措施  影响因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 类 号:S86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