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述评    

Literatural Review on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董强[1] 沈富城[2]

DONG Qiang;SHEN Fucheng

机构地区:[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贵州贵阳550025

出  处:《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文献整理及当代意义研究”(21&ZD211);国家民委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研究”(2023-GMG-009)。

年  份:2024

卷  号:45

期  号:1

起止页码:48-6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CCSE、RWSKHX、普通刊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具有凝聚性、关联性、归属性、认同性以及一致性等多维特性。中华民族共同性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自然生成的结果,也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性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内涵的研究,分别从“历史形成”说、“要素重叠”说、“认同”说、“类型”说、“发展”说和“原则”说等维度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性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历史阐述高度定位和民族工作领域挑战的有效回应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以及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与超越。理论界对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探索,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宏观维度,以及社会机制体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节日庆典活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等中微观维度展开。因此,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体系构建、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具象化以及实证研究。

关 键 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述评  

分 类 号:C95[民族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