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感知到证据:循证教学评价的结构体系与实践进路
From Perception to Evidence: A Structural System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MOU Zhijia;FENG Xiya;SU Fugen(Research Center of"Internet Plus Educa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 214122;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875)
机构地区:[1]江南大学“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100875
基 金: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模态大数据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B/2022/01/167);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江苏高校教师增值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2JYB017)。
年 份:2024
卷 号:45
期 号:1
起止页码:68-7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SSCI、CSSCI2023_2024、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改进教学评估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行动中,教学评价的动力结构得到进一步转变,教学评价的模式与机制也在逐步实现结构重组与流程再造。通过对循证教育发展的系统化分析,阐释循证教学评价的内涵与意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材料与数据的实质融通、证据与事实的关联推论、评价与发展的动态循环。循证教学评价在结构体系上是以立德树人、教师发展、教学证据、循证实践、教师效能为理念遵循,以循证评价意识与思维、循证评价知识与能力、循证评价实践与规范、循证评价改进与决策为构成要素,以六类复杂创生的多源证据为评价支撑,通过建立实践渐进与迭代共生的运行机制来保障评价的稳定运转。循证教学评价的运行机制以证据导向和迭代循环为整体运行原则,通过循证规划、证据推论、后效评价形成以循证实践为运行秩序的动态评价循环系统。为此,需要通过提升循证素养、构造循证评价模式、探索智能化评测、创建评价证据库、强化共同体循证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评价从感知走向证据的理念与范式转换。
关 键 词:循证教学评价 循证教育 教学证据 教师发展 教师效能
分 类 号:G434[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