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构建的川滇地区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影[1] 于子叶[2] 张智奇[1] 姚华建[1,3,4] 王伟涛[2] 张海江[1,3,4] 方洪健[5] 房立华[2]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合肥230026 [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3]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蒙城233500 [4]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合肥230026 [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珠海519080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04034、U1839205、4212540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DQJB22Z01);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1YFC3000602)资助。

年  份:2023

卷  号:53

期  号:10

起止页码:2407-242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2023_2024、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运动强烈,深大断裂交错展布,地震活动性较强,地震灾害严重.21世纪以来,川滇地区发生的几次7.0级及以上地震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尤其是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目前,地震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强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灾害评估等仍是川滇地区地震学研究的重点.区域高精度三维公共速度模型是这些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收集该区域的固定台站及多个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资料,利用人工智能到时拾取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约706万条体波走时数据(包括绝对到时和地震对双差走时)和约10万条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周期5~50s).利用这些数据,在川滇公共速度模型1.0版本(SWChinaCVM-1.0)的基础上,采用考虑地形的体波和面波走时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川滇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Vp及Vs模型(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SWChinaCVM-2.0).相较于SWChinaCVM-1.0,新模型在横向分辨率及数据拟合上都有较大提升.新模型显示:地壳浅部的速度异常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一性;中下地壳存在两个不连通的低速异常区域,分别位于龙门山-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北部,以及小江断裂带下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主要表现为高速异常,正好分隔了上述两个低速异常;腾冲火山下方地壳主要为低速异常.汶川Ms8.0级地震、芦山Ms7.0级地震和九寨沟Ms7.0级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主要表现为高速异常,并且处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结合地震活动性的分段特征,研究认为应该着重关注速度结构显著变化的区域,尤其是活动断裂带附近.这些区域可能具有更大的中强地震发震可能性.

关 键 词:川滇地区  联合反演 公共速度模型  地震活动性 断裂带

分 类 号:P3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