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藏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M2出土饰品的科学分析 ( EI收录)
Scientific Analysis of Ornaments Unearthed From M2 of Sailaqinbopu Locus,Qulong Site,Tibe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V Xin-yan;LIU Yan;YANG Fu-wei;YU Chun;XI Lin;Shange Wangdwei;ZHANG Kun;XIAN Yi-heng(Department of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Key Labora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Xi’an 710043,China;Tibet’s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Lhasa 850030,China)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系,陕西西安710127 [2]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127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3 [4]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050121975202);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SF-363)资助。
年 份:2023
卷 号:43
期 号:6
起止页码:1854-186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I、IC、JST、PUBMED、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曲龙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是一处延续时间极长且遗存类型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所研究的饰品出土于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2号墓(M2),距今约2700~2400年。由于制作时的加工打磨和长期地下埋藏所遭受的风化侵蚀,已无法单从外观上判断8个饰件的原料,因此该研究通过使用超景深显微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XRD)、热分析技术(TGA-DSC)、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多孔材密度、孔隙率、吸水率测试等多种分析方法不仅确定了饰品的化学成分和原料来源,而且对其微观形貌、形制特点、保存状况等也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8个穿孔饰件的原料来自于不同种类淡水贝贝壳的珍珠层,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文石型碳酸钙,也残留有少量有机物及Fe,Ba,Cr和Cu等微量元素;饰件表面均有打磨痕迹,钻孔方式为对钻,且较厚饰件的穿孔为双面桯钻而成;饰件总体上风化严重,光泽不再且均有一定程度的酥粉,开孔孔隙率及吸水率远高于现代贝壳,出现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流失所导致的贝壳珍珠层文石板片松散杂乱。研究结论一方面为西藏西部地区象雄时期的饰品选材、形制、制作工艺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贝情况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也为此类出土文物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曲龙遗址 饰品 淡水贝壳
分 类 号:K876.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