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水循环演变及驱动机制  ( EI收录)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water circulat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宋汉宸[1] 宋海军[1] 张仲石[2] 吴玉样[1] 楚道亮[1] 舒文超[1]

Hanchen Song;Haijun Song;Zhongshi Zhang;Yuyang Wu;Daoliang Chu;Wenchao Sh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School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出  处:《科学通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155201,4182100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资助。

年  份:2023

卷  号:68

期  号:12

起止页码:1501-151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APJ、EI、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水循环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物质循环过程.本文根据地质记录和深时气候模拟等数据总结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水循环演变.结果表明,水循环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生了重大变化:(1)地质记录恢复的气候带显示,当时全球的干旱带发生了明显扩张,蒸发岩面积从中-晚二叠世开始扩张,到早三叠世达到顶峰,中三叠世恢复至中-晚二叠世的水平,晚三叠-早侏罗世继续收缩;(2)全球年平均降水量在晚石炭、早侏罗世较高,中-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较低,呈现为“V”字形变化,显示出一次重大的波动;(3)全球大陆的聚合可能导致泛大陆巨型陆面风和特提斯区域跨赤道风的形成,进而构成全球性的超级季风;(4)热带辐合带摆动的纬度位置在志留纪-石炭纪以及侏罗纪-现代较低,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向高纬度大幅度漂移.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些水循环的重大变化与泛大陆的聚合、华力西造山、晚古生代冰期的结束以及大量碳释放和升温事件吻合,这些因素与当时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泛大陆的聚合改变了当时水储量的空间分布,同时改变了大气环流和“季风”,进而导致中-晚二叠世干旱带开始扩张,降水量减少;晚古生代末期华力西造山运动的减弱增强了热带辐合带的摆动,促进了超级季风的发展;碳释放驱动的升温事件改变了能量传输,影响了大气环流;同时植物面貌的转变影响了碳释放,进而影响水循环.由此可见,古生代-中生代之交水循环的强烈波动可能是该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岩石圈(地球深部过程)、大气圈(大气过程)、水圈(水循环)及生物圈(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

关 键 词:热带辐合带 降水 超级季风  泛大陆聚合  干旱带扩张  

分 类 号:P339] P5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