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MSPA-Conefor-MCR的县域尺度生态网络构建——以延庆区为例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based on MSPA-Conefor-MCR at the county scale:A case study in Yanq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杜箫宇[1] 吕飞南[2] 王春雨[3] 宇振荣[2]

DU Xiaoyu;LYU Feinan;WANG Chunyu;YU Zhenrong(College of Horticultur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Beijing Capit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td.,Beijing 102100,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北京100193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3]北京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2100

出  处:《应用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81)。

年  份:2023

卷  号:34

期  号:4

起止页码:1073-108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MBASE、GEO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生境破碎化加剧,生态连通性降低,进而导致乡镇可持续发展受阻。构建生态网络是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点方向,通过加强源地保护、廊道建设和生态管控,能够有效缓解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本研究以延庆区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连通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综合构建生态网络,从县域角度分析各网络要素,为乡镇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构建的延庆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出“一山一川”分布特点。识别生态源地12个,面积为1085.54 km^(2),占比达到54.4%。筛选生态廊道66条,总长度1057.18 km,包括21条重要廊道和45条一般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32.6%和67.4%。识别出一级生态节点27个,二级生态节点86个,在千家店镇、珍珠泉乡等山区乡镇集中分布。不同乡镇的生态网络分布与其地理环境和发展定位有密切联系:千家店镇和珍珠泉乡等位于“山区”,覆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广泛,加强源地保护是网络构建的重点,促进乡镇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刘斌堡乡和张山营镇等位于“山区-川区”衔接处,以强化廊道连通性作为主要方向,推动乡镇生态景观建设;延庆镇和康庄镇等位于“川区”,生态源地和廊道缺乏,景观破碎化严重,可通过增加生态节点与加强生态修复,打造绿色宜居小镇。本研究丰富了县域尺度生态网络构建,探讨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加强生态修复与生态管控,对促进乡镇可持续发展与多尺度生态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空间主成分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网络 县域尺度  国土空间规划  

分 类 号:TU984.1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