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南黄海盆地地层生热率及岩石圈热结构  ( EI收录)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of Formation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旭东[1,2,3] 郭兴伟[2,3] 张训华[1,2,3] 李子渊[4] 刘怀山[1] 张升升[1,2,3]

Sun Xudong;Guo Xingwei;Zhang Xunhua;Li Ziyuan;Liu Huaishan;Zhang Shengsheng(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710069,China;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Qingdao 266071,China;Laboratory for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237,China;PetroChina Co.Ltd.,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 South Sichuan Gas District,Luzhou 646001,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710069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四川泸州646001

出  处:《地球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776081,91958210)。

年  份:2023

卷  号:48

期  号:3

起止页码:1040-105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I、IC、JST、PA、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岩石圈深部动力学演化机制,也是含油气区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黄海盆地生热率数据的匮乏,阻碍了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GR(伽马值)-A(岩石生热率)的经验关系,计算了南黄海盆地沉积地层的生热率;在大地热流、地层生热率、南北向贯穿盆地的二维多道地震剖面及OBS2013地壳速度结构剖面的约束下,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地壳生热模型,计算了盆地的岩石圈热结构.岩石圈热结构计算结果表明:(1)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及南部坳陷3个次级单元的平均莫霍面温度依次为602.2±15.25℃、592.7±2.56℃、650.6±20.24℃;(2)平均热岩石圈厚度依次为99.7±2.20 km、101.7±0.51 km、88.2±2.49 km;(3)壳幔热流比分别为0.76±0.02、0.88±0.01、0.71±0.15,具有“冷壳热幔”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现今具有与全球新生代拉张构造区相似的较高热流,处于构造活动区向构造稳定区转换的过渡阶段.此外,现今南黄海盆地3个次级单元展现的不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可能与印支期至早燕山期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的俯冲碰撞,在苏鲁造山带南侧(现今北部坳陷的位置)形成类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有关.

关 键 词:南黄海盆地 自然伽马值  岩石生热率  岩石圈热结构 热岩石圈厚度  地热能

分 类 号:P3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