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药穴位贴敷的现代研究进展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in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acupoin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朱卫丰[1] 王雅琦[1] 吴文婷[1] 李哲[1] 刘丽丽[1] 关志宇[1] 陈丽华[1] 管咏梅[1]

ZHU Wei-feng;WANG Ya-qi;WU Wen-ting;LI Zhe;LIU Li-li;GUAN Zhi-yu;CHEN Li-hua;GUAN Yong-mei(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Ministry of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机构地区:[1]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

出  处:《中国中药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60722)。

年  份:2023

卷  号:48

期  号:3

起止页码:579-58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3_2024、EAPJ、EM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起源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及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某些树枝、草茎采用熏蒸、涂敷、贴敷等外用方法使其直接作用于体表可发挥治疗疥疾、祛虫等功效,外治法由此形成。“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最大的优势及特色所在,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运用穴位具有通过经络沟通脏腑以调和阴阳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中药外治法的优势。穴位贴敷法萌芽于早期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宋明时期,成熟于清代,期间各朝代医家对该法的探索、认识以及应用,使穴位贴敷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外治理论。经现代研究证明,贴敷给药可避免肝首过效应以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穴位贴敷是结合了中医中药与经络理论的治疗手段,可产生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两者的叠加作用,对机体产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多重影响,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穴位贴敷法的应用概况、对皮肤免疫的影响、对神经-炎症机制的调节、与人体循环网络之间的联系及其剂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关 键 词:中药穴位贴敷 研究进展  皮肤免疫细胞  皮肤微生物组  神经调节 循环系统  制剂发展  

分 类 号:R244.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