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贵州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al mechanism of ancient vill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唐明贵[1,2] 胡静[1] 唐晓飞[3] 徐芳芳[2] 蔡静[2] 覃小华[1,4]

TANG Minggui;HU Jing;TANG Xiaofei;XU Fangfang;CAI Jing;QIN Xiaohua(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Branch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Wuhan 430079;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Guiyang 550014;Provincial Drama Creation Center,Guizhou Culture and Arts Research Institute,Guiyang 550001;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e,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430079 [2]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贵阳550014 [3]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创作中心,贵阳550001 [4]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南宁530001

出  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172);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GZLCLH-2019-090,,GZLCLH-2021-519)资助。

年  份:2022

卷  号:36

期  号:11

起止页码:158-16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SCD、CSCD2021_2022、CSSCI、CSSCI2021_2022、JST、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以贵州省2024个古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和历史文献法,对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县域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整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特征,18类古村落分类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2)县域单元古村落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极化现象突出,形成4个一级核心区、6个二级核心区和12个三级核心区。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常住人口、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是古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河网密度、森林覆盖率和公路里程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古村落地理格局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和降水是基础性约束因子,人口和经济是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动力,交通和城镇发展是空间形态重塑的外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空间集聚的精神纽带。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关 键 词:古村落 地理格局  分异机理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分 类 号:K92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