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广西旧石器晚期考古遗址新发现赭石的科技分析  ( EI收录)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nalysis of Newly Discovered Ochre From Late Pal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uangx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大伟[1] 周广超[1] 付倩丽[2] 张尚欣[2] 赵克良[3] 王朝文[4]

LI Da-wei;ZHOU Guang-chao;FU Qian-li;ZHANG Shang-xin;ZHAO Ke-liang;WANG Chao-wen(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 530006,China;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f Ancient Polychrome Pottery Conservation(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Museum),Xi’an 710600,China;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4,China;Gemmological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07,China)

机构地区:[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2]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00 [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湖北武汉430007

出  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KG00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GXNSFAA196010);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2022QGRW023)资助。

年  份:2023

卷  号:43

期  号:2

起止页码:514-51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I、IC、JST、PUBMED、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旧石器时代现代人对赭石的使用显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研究中国区域考古遗址赭石的科学信息,本研究应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能谱分析,对广西新近发现的2个考古遗址(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中的8个赭石样品开展了科学分析。中山遗址AMS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约1.4万年,2个考古遗址石制品特征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样品峰值主要在221,290,608和662 cm^(-1),显示样品中包含有赤铁矿;偏光显微分析显示所有赭石样品成分包含赤铁矿,未发现有朱砂等红色颜料;能谱分析显示样品化学元素组成中三氧化二铁为主,显示样品主要成分为赤铁矿。总体来看,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所发现的赭石成分以赤铁矿为主,未见其他红色颜料。对广西旧石器晚期新发现的赭石样品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南方古人类利用赭石的年代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追溯至距今约1.4万年前(中山遗址)。该研究不仅为中国区域旧石器晚期赭石的科技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也肯定了肉眼判断赭石原料的可靠性,为现代人行为与赭石利用的细致研究及利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潜在价值,同时为中国区域赭石的国际化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和科学数据。

关 键 词:广西  旧石器晚期 赭石 拉曼 偏光显微  能谱

分 类 号:P57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