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鲁西南2020年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Regional Heavy Rain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Southwest Shandong in 2020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博[1] 吕桂恒[2] 高飞[3] 刘飞[4] 郭文明[5]

LI Bo;LYU Guiheng;GAO Fei;LIU Fei;GUO Wenming(Heze Meteorological Bureau,Shangdong,Heze 274000;Heze Juanch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Heze 274600;Heze Caox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Shangdong,Heze 274400;Unite 91937 of PLA,Zhoushan 316000;Unite 91876 of PLA,Qinhuangdao 316000)

机构地区:[1]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菏泽274000 [2]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气象局,菏泽274600 [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气象局,菏泽274400 [4]中国人民解放军91937部队,舟山316000 [5]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6部队,秦皇岛066000

出  处:《气象科技》

基  金:青岛市气象局菏泽合作专项课题项目(2019qdqxhz01);菏泽市气象局面上课题项目(2020006)资助。

年  份:2022

卷  号:50

期  号:5

起止页码:702-71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JST、ZGKJHX、普通刊

摘  要: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关 键 词: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比湿 垂直上升运动  不稳定条件  

分 类 号:P458[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