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Yan Li;Qi Xiaoming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空间社会学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与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19BSH059)。
年 份:2022
期 号:6
起止页码:134-1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NSSD、RWSKHX、核心刊
摘 要:耒与耜是中国农耕历史中最早出现的农具,它们对中国农业耕作的起源和意义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以往的考察主要从历史学、考古学、科学史角度来切入,而对其进行民俗学视角的探究还属凤毛麟角。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度对这一古老农具加以考察,将耒与耜置于原始农耕的背景下探究二者起源的社会文化习俗。除此之外,耒与耜是作为最早的农具出现于世人面前,对人类的农业耕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们的先在性,人们对其赋予了许多神话与传说色彩。作为对二者民俗学的考察,我们探讨了围绕耒与耜形成的神话与传说,对这些神话与传说负载的农耕文化进行了考量。民俗学考察除了追溯耒与耜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脉络,还关注它们在后世人类文化中的传承与影响。基于此,本文考察了耒与耜在后世各民族农耕习俗中的应用,透过这种民族学意义上的考察,让我们看到耒与耜在中国古老农耕文化中的沿袭特点。由此,我们看到,耒与耜这一古老农具不仅以物的层面存在于人们的农业耕作中,更是作为古老的文化习俗联结着传统与现在,这正是民俗学赋予耒与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 键 词:耒与耜 农业耕作 民俗学
分 类 号:K87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