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    

Assessment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孝富[1] 张志苗[1] 刘柏音[1] 王莹[1] 罗镭[1] 邱文婷[1]

LIU Xiaofu;ZHANG Zhimiao;LIU Baiyin;WANG Ying;LUO Lei;QIU Wenting(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12

出  处:《环境科学研究》

基  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第一期)(No.2019-LHYJ-01)。

年  份:2022

卷  号:35

期  号:12

起止页码:2758-276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1_2022、IC、JST、NSSD、RCCSE、RWSKHX、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恢复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可通过系统遭受干扰后恢复到原稳定态的时间和速率来衡量.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对于掌握流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指导长江流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概率衰减法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首先获取了2001—2020年长江流域每16 d的250 m分辨率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以及重采样技术,获得年度1000 m分辨率的EVI数据;然后,计算每个栅格2001—2010年、2001—2011年、2001—2012年直至2001—2020年共11年的EVI变化斜率;以全流域为统计单元,统计11年间EVI变化斜率持续为正和持续为负的栅格数量,采用衰减函数进行拟合,正负衰减的时间差表征生态系统恢复力;以6767个小流域为对象,分析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20年来长江流域整体EVI在逐渐增加,空间分布差异在逐渐增大.正、负衰减时间差为29.48 a,生态系统处于正向恢复状态.生态系统恢复力呈上游及下游入海口低、中游地区高的特点,其与降雨量、地形(海拔和坡度)、林草覆盖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相关.在海拔1000~1500 m、坡度25°~30°、林草覆盖率较大的山地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最高;而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以及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生态系统一旦受到干扰或破坏则较难恢复.研究显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上呈正向演替,得益于长江大保护的政策;长三角地区因人类活动频繁,生态处于逆向演替,而上游地区如金沙江、大渡河、岷江一带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与水电开发、地质灾害是否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长江 生态恢复力  概率衰减  空间异质性 植被指数

分 类 号:X82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