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18世纪西南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司徒班钦三赴丽江为例    

A 18th-Century Case Study of Multiethnic Communications, Exchanges, and Fusions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Situ Panchen’s Three Visits to Lija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石硕[1] 姚婧媛[2]

SHI Shuo;YAO Jingyuan(Center for Tibetan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Religious Research Center,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2]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出  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基  金:中央四部委“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项研究成果。

年  份:2022

卷  号:54

期  号:6

起止页码:36-4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西藏噶玛噶举派高僧司徒班钦曾于公元1729至1759年间三次前往丽江地区。虽然噶玛噶举派在丽江传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至司徒班钦时期,由于蒙古势力南下、甘丹颇章政权崛起、改土归流等原因,噶玛噶举派在该区域的发展已大不如前。在此历史背景下,司徒班钦应邀南下,于沿途建寺传法,同上至云南提督、丽江知府,下至把总、木瓜、班色、头人等大小官员及信众频繁交往,构建起了多民族的社会关系网络。司徒班钦接触和学习了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并将其引介到藏族社会,同时也将藏族文化进一步传播至兄弟民族地区,为18世纪我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文章以司徒班钦三赴丽江为切入点,对18世纪我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特征及影响,乃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司徒班钦  丽江  纳西族 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分 类 号:K28[历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