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新冠疫情中科普网红的说服机制与反思: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两组实验研究
The Persuasive Mechanism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r” in the Pandemic: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GONG He;XU Ying;HUANG Miaoho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Xiamen University;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University of Alabama)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中国命题下的社交媒介卷入与对话信任研究”(编号:20BXW088)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22
卷 号:44
期 号:5
起止页码:110-1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NSSD、RCCSE、RWSKHX、SKJJZZ、核心刊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伊始,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应先防控疫情还是先发论文”的公共讨论,一位“科普网红”先后采取了两种信息呈现方式(长文章和视频),以相同内容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进行了科学回应,并指出“实验室,同样是他们拯救生命的战场”。本研究即以此为背景,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通过两组实验分别对“信源身份”和“信息呈现方式”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探究面对不同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受众,信息呈现方式与信源身份是否对科普信息的采纳程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长文章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越高的参与者说服效果更强,而视频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与信息采纳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较以往研究更进一步,本研究从中介路径检验中发现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较高的参与者,长文章(相比于视频)更能显著提高他们对于内容本身的信任,进而提升科普信息采纳度。此外,与传统ELM理论不同的是,在电子健康素养对信息采纳度的影响中,网络科普意见领袖的信源专业身份显露与否没有显著区别。本文进而从公共突发事件中科普辟谣的现实情境出发,探讨对上述“信源悖论”的可能解释,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理论与应用价值。
关 键 词:科学传播 电子健康素养 信息呈现方式 信源身份
分 类 号:G20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