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秦皇岛市气温及其变化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n mortality of residents in Qinhuangdao,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俊林[1] 徐静[2,3] 尹立[4] 王式功[1] 周马[5]

LI Junlin;XU Jing;YIN Li;WANG Shigong;ZHOU Ma(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and Health,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610225,China;Qinhuangdao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Qinhuangdao 066000,China;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y and Ecology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Meteorological Medicine Center of Panzhihua Central Hospital,Panzhihua 617000,China;Qinhuangda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Qinhuangdao 066000,China)

机构地区:[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成都610225 [2]河北省秦皇岛市气象局,秦皇岛066000 [3]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21 [4]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气象医学研究中心,攀枝花617000 [5]河北省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皇岛066000

出  处:《气象学报》

基  金: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376201D);秦皇岛市气象局康养气象创新团队项目(QHDCXTD 202005);攀枝花市科学技术局创新中心建设项目(2021ZX-5-1);2021年度第二批攀枝花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21CY-S-4)。

年  份:2022

卷  号:80

期  号:3

起止页码:433-44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关 键 词:气温 气温日较差 24 h变温  死亡人数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分 类 号:P49[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