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Towards the All Aides:The Media-attribute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Pedestrian”in the Pre-Qin Perio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潘祥辉[1,2]

PAN Xiang-hui(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PRC;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Fujian,351100,PRC)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2]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出  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经典的‘经典化’过程研究”(21BXW09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旌表门闾:中国古代的国家奖励与社会教化研究”(20YJA860008)。

年  份:2022

卷  号:59

期  号:1

起止页码:105-1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其最为重要的媒介角色不仅在于他是"行走的信使",更在于他是礼法的施行者。作为媒介人物,"行人"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沟通诸侯等传播职能。"受命不受辞"是先秦行人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政治沟通与交往实践中,"行人"也形成了自身的职业与传播伦理,表现为对忠信、礼仪和辞令的追求。"行人"是先秦朝聘活动的重要媒介,随着朝聘制度的演变,"行人"的名与实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周"行人"还是王室的使官,到春秋时已成为使者的泛称,而至战国则变身为纵横家,其媒介角色、沟通职能和传播伦理都与之前迥异。尽管战国以后"行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特色的媒介实践和制度遗产,先秦"行人"对后世的职官制度、邦交思想、采诗实践及文章体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 键 词:先秦史 传播史 行人 媒介人物 传播考古学  

分 类 号:G20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