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黔中北亚热带喀斯特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 north subtropical karst secondary forest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ZHANG Zhonghua;HU Gang;LIU Libin;CHENG Anyun;HU Cong;WU Yangyang;NI Jian(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Life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81,China;Puding Karst 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uding 562100,China;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 550018,China)
机构地区:[1]南宁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1 [2]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 [4]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普定562100 [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阳550018
基 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DA198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275,31760128)。
年 份:2022
卷 号:42
期 号:2
起止页码:742-75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EAPJ、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多年来强烈的人为干扰导致我国西南喀斯特原生森林丧失殆尽并呈现植被灌丛化,甚至石漠化现象。贵州普定县残存的片段化喀斯特次生林是黔中地区北亚热带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可作为监测该区域植被结构和动态的样本。在普定县天龙山建立2 hm^(2)(200 m×100 m)森林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每木调查,分析了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有木本植物独立个体14,025株,隶属于34科55属66种。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科依次是壳斗科、胡桃科和樟科。在区系成分上,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7%,而热带区系成分占40.0%,温带成分多于热带成分。稀有种有21种,占总种数的31.82%。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13种,贡献了88.81%的重要值,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是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和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仅为5.12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表明群落更新良好。部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明显的聚集性,这可能与喀斯特生境的高度异质性有关。对北亚热带喀斯特次生林开展长期监测研究,将有助于掌握亚热带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群落构建的机制。
关 键 词:喀斯特 次生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黔中
分 类 号:S718.54[林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