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灾害分级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hazard grading of red tides in Fujian coast waters during 2001-2020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HE Enye;JI Xuanliang;LI Xiao;LI Xueding;WANG Dan;YANG Jing(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Hazards Forecasting,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er,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Beijing 100081,China;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urve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Guangzhou 510300,China;Marin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Qingdao 266104,China;Marine Forecasting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China)
机构地区:[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2]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0 [3]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4 [4]福建省海洋预报台,福建福州350003
基 金: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ESTA-2020-B0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2016YFC1401605);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放课题(2017B030301005-LORS2011)。
年 份:2021
卷 号:40
期 号:5
起止页码:578-59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JST、PROQUEST、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事件记录资料和自然灾害风险判定方法,根据赤潮成灾面积、持续时间、危害类型、渔业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综合计算赤潮灾害指数。基于自然断点法,对赤潮灾害指数进行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等4个灾害级别分等定级。系统分析了福建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以灾害程度较轻的Ⅰ级和Ⅱ级为主,灾害程度较重的Ⅲ级和Ⅳ级仅占总次数的8.9%,但其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总损失的95.0%。(2)赤潮暴发次数和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Ⅲ级和Ⅳ级灾害频次呈现波动特征。(3)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单波峰特征,5-6月是赤潮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段,赤潮暴发次数、面积和持续时间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73.3%、84.6%和74.9%,Ⅲ级和Ⅳ级灾害占总次数的95.2%。(4)空间尺度上,福州、宁德、厦门沿海赤潮累计次数和规模较大,但Ⅲ级和Ⅳ级赤潮灾害主要分布在泉州以北的福建沿海,泉州以南的福建海域赤潮灾害级别整体较低。(5)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原因种逐渐增多,硅藻占比减小、甲藻占比升高,有毒赤潮主要出现在宁德、福州、泉州海域,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居多。(6)硅藻赤潮主要暴发在峡湾和海湾海域,而甲藻赤潮在峡湾、海湾和开阔的近岸海域均易暴发,近年来甲藻赤潮暴发位置呈现由福建北部向南部沿海扩张的趋势。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据推测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福建近岸海域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 键 词:赤潮 有害藻华 灾害分级 自然断点法 时空分布 福建沿海
分 类 号:P76[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 X4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