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小学课后服务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32个县(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Can After-school Serv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Based on 32 Counties(Districts) in 6 Provinces(Autonomous Rig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伟平[1] 付卫东[2] 李伟[2] 曾新[2]

Zhang Weiping;Fu WeiDong;Li Wei;ZenXin(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Hunan;Facul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

机构地区:[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中国电化教育》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教育信息化支持农村教学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HA180150)研究成果。

年  份:2021

期  号:11

起止页码:16-2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JST、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中小学课后服务由学校发挥主渠道作用,让所有学生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对于保障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课后服务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整体比例不高,且参与率随着家庭经济条件升高而升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偏低,课后服务未能完全保障教育起点公平;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在参加作业、自主阅读、娱乐、拓展训练、兴趣小组等方面的比例与高收入家庭学生大致相当,但参加音乐、美术和科学类课后服务的比例偏低,课后服务部分保障了教育的过程公平;参加课后服务让原本因为不同经济条件导致的成绩差异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缩小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学生在教育结果上存在的不平等,课后服务基本保障了教育的结果公平。该文认为课后服务作为非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但课后服务由学校供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条件造成的不平等。因此,有必要扩大课后服务范围,保障低收入群体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突出育人导向,加大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让课后服务在减轻作业辅导和课外培训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 键 词:课后服务  教育不平等 教育起点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

分 类 号:G434[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