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What Do Direct Social Perception Direc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巍[1]

CHEN We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312000)

机构地区:[1]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浙江绍兴312000

出  处:《自然辩证法通讯》

基  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基础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1XXJC05ZD)。

年  份:2021

卷  号:43

期  号:11

起止页码:24-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有时是可见的,能够被他人直接感知。需要澄清的是,"直接"并不意味着在人格层面上的"无意识",也不意味着亚人格层面上的"镜像化",更不意味着重返"行为主义"怀抱。一种理想的"直接"内涵是接受他心的构成观,将心灵视为具有复杂结构的混合实体。对于这样一个由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身体行为构成的"表达性的统一体"而言,看见构成其的行为就是看见了他心的一部分。

关 键 词:他心问题 不可观察性原则  直接社会感知  镜像神经元 构成观  

分 类 号:N0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