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拉萨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 EI收录)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in Lhasa area,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林聪业[1,2] 孙占学[1,2] 高柏[1,2] 华恩祥[1,3] 张海阳[1,2] 杨芬[1,2] 高杨[1,2] 蒋文波[1,2] 姜心月[1,2]

LIN Congye;SUN Zhanxue;GAO Bai;HUA Enxiang;ZHANG Haiyang;YANG Fen;GAO Yang;JIANG Wenbo;JIANG Xinyue(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Yangtze River College,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44100,China)

机构地区:[1]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13 [2]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3]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江西抚州344100

出  处:《地学前缘》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2007,41362011);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ACG70023);江西省科技厅项目(21203000051);江西省科技厅“三援”专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拉萨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与技术示范”。

年  份:2021

卷  号:28

期  号:5

起止页码:49-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EAPJ、EBSCO、EI、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拉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作用,对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拉萨地区地下水调查、水样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Gibbs模型模拟、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岩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电导率介于38.80~1193.00μS/cm,平均值为123.99μS/cm,总溶解性固体(total dissolvedsolids,TDS)含量介于44.05~1050.55 mg/L,平均值为150.75 mg/L,pH值大于7,属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和Cl-Na型,其中Cl-Na型水为地下温泉水。地下水形成过程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阳离子交换等作用下的结果,且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影响;地下水中的Na^(+)、K^(+)和Cl^(-)主要来自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过量的Na^(+)、K^(+)来源于钠长石和钾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解,HCO_(3)^(-)、Ca^(2+)、Mg^(2+)和SO_(4)^(2-)主要来自方解石、白云石、石膏以及其他含钙镁矿物的溶解。

关 键 词:拉萨地区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岩模型  离子比值  

分 类 号:P641.11] P641.12[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