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口黑鲈佛山和台湾群体自交与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bred and hybrid families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 from Foshan and Taiwan population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江涛[1] 杨凯宇[1] 邱晓桐[1] 方俊超[1] 黄菲菲[1] 邱小龙[1] 吕晓静[2] 梁日深[1] 李清清[1] 林蠡[1]

LI Jiangtao;YANG Kaiyu;QIU Xiaotong;FANG Junchao;HUANG Feifei;QIU Xiaolong;LYU Xiaojing;LIANG Rishen;LI Qingqing;LIN Li(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Animal Diseases and Waterfowl Breeding,Guangzhou 510225,China;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机构地区:[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广州市水产病害与水禽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25 [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出  处:《南方水产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237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0A1515410006)。

年  份:2021

卷  号:17

期  号:5

起止页码:1-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1_2022、IC、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文章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佛山群体和台湾群体为亲本,建立了佛山自交、台湾自交、正交子代(佛山♀×台湾♂)、反交子代(台湾♀×佛山♂)4个试验群体,通过6个月的养殖试验,对其生长和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的生长性能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均高于2个亲代自交群体。形态分析结果表明,4个试验群体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于躯干的中部和尾部。前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2.9%,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1.3%,主要反映躯体前、中部形态特征;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6.6%,主要反映躯体后部特征。前二主成分因子得分散点图中4个群体重叠区域较小,可以完全区分。将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结合在一起所构建的逐步判定模型推测准确率最高(86.7%~96.0%)。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佛山群体、台湾群体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与形态鉴定提供基础数据。

关 键 词:大口黑鲈 台湾群体  佛山群体  杂交子代 形态差异  

分 类 号:Q145.1[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S917.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