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JIANG Chao;ZHU Xiao-guang;LIU Yu(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Research Office of Standing Committee of Hebei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河北石家庄05005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159、41625003);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年 份:2021
卷 号:37
期 号:5
起止页码:101-10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_E2021_2022、JST、NSSD、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环境犯罪已成为涉案价值较大的世界第四大犯罪类型,对地球生态、社会等均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关于国内各类环境犯罪的宏观空间特征与机制仍不明确。该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对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案件总量持续快速上升,主导类型为与林木、农用地相关的犯罪,且呈东多西少、云桂高发的稳定空间格局;2)2019年七大类及其子类(如盗伐、滥伐林木)环境犯罪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凸显了进行环境犯罪分类型深入研究的必要性;3)根据省域首要环境犯罪类型,中国内地31省域可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南方省域的首要环境犯罪普遍与林木、水产品相关,而北方省域则多与农用地、野生动物相关;4)提出解释环境犯罪空间分布的一般性框架,即“棱锥型”作用机制,涉及自然资源禀赋、地区产业结构、消费市场需求、跨区域犯罪组织、环境立法与监管五大因素。最后,探讨了未来环境犯罪研究与治理中需注意和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关 键 词:环境犯罪 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中国 绿色犯罪地理学
分 类 号:D917.3[法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