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源/汇分析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ink analysis of farmland ecosystem in Hubei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谢婷[1] 张慧[2] 苗洁[1] 宋明伟[1] 曾艳琴[3]

XIE Ting;ZHANG Hui;MIAO Jie;SONG Mingwei;ZENG Yanqin(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Wuhan 430205,China;Zhiji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Yichang 443200,China)

机构地区:[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430070 [2]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205 [3]枝江市环境监测站,湖北宜昌443200

出  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49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18JC056)。

年  份:2021

卷  号:38

期  号:5

起止页码:839-84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1_2022、DOAJ、IC、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变化特征,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推荐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利用2007—2017年湖北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相关统计数据及土壤检测数据,对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先增后降趋势,总体分为较快增长阶段(2007—2010年)、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4年)和缓慢下降阶段(2015—2017年)三个阶段;农作物碳吸收量波动较大,不同农作物的碳吸收量不同,其中水稻、小麦、油菜籽、玉米的碳吸收量较高,分别占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44.01%、14.11%、10.66%、9.24%;单位年内,农作物碳吸收量高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汇”功能,然而农作物碳吸收量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微生物分解和秸秆燃烧的影响而减少;2007—2017年农田耕地土壤有机碳增量为13.52 Tg,耕地土壤呈现“汇”的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呈现“汇”的状态,农作物碳吸收量对农田生态系统源/汇特征变化具有较大影响。适当增加水稻、玉米、芝麻等碳吸收强度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量,减少秸秆燃烧量,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汇”特征,减少向系统外排放温室气体。

关 键 词:农田生态系统 源  汇  农作物碳吸收  温室气体排放

分 类 号:S18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