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1-2018年中国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遥感研究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8 based on Romote Sens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心竹[1] 王鹤松[2] 延昊[3] 艾金龙[4]

ZHANG Xinzhu;WANG Hesong;YAN Hao;AI Jinlong(College of Forestr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College of Ec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Beijing 100081,China;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i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iyang 413049,China)

机构地区:[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 [2]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100083 [3]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4]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信息工程系,益阳413049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327,3177076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0JJ5557)。

年  份:2021

卷  号:41

期  号:16

起止页码:6351-636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EAPJ、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绿色植被吸收大气中CO_(2)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一个关键参数。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的双叶光能利用率DTEC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中国逐月GPP,并结合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反演的GOSIF GPP数据集,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1—2018年G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GOSIF和DTEC模拟的中国多年GPP平均值分别为7.23 Pg C和6.93 Pg C,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2)2001—2018年,中国GPP呈显著增长(P<0.01),年增长幅度分别为0.094 PgC/a(GOSIF)和0.073 PgC/a(DTEC)。而已有研究估计的中国GPP年增长幅度约为0.02—0.057 PgC/a,低估了GPP增长趋势。(3)在中国通量网6个通量站的GPP验证表明,两种模型精度高、表现好,都能较好地模拟观测站的GPP季节变化。(4)GOSIF GPP的精度优于DTEC GPP模型,这可能是由于SIF与GPP存在直接机理联系。GOSIF GPP算法能客观地反映植被生产力状况,而DTEC模型更适合自然条件下植被生产力的模拟。

关 键 词:总初级生产力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双叶光能利用率模型  通量观测  时空变化  

分 类 号:Q948[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