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Effects of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metho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 aggregat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ZHANG Yuming;HU Chunsheng;CHEN Suying;WANG Yuying;LI Xiaoxin;DONG Wenxu;LIU Xiuping;PEI Lin;ZHANG Hui(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ebei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cology/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22,China;Hebei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 050051,China;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uancheng District,Shijiazhuang City,Shijiazhuang 051430,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22 [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石家庄050051 [3]石家庄市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家庄051430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808,2016YFD0200307,2017YFC1700703);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226438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91)资助。
年 份:2021
卷 号:29
期 号:9
起止页码:1558-157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1_202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玉米轮作是本区域主要种植模式。长期秸秆全量还田与土壤的浅旋耕造成了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养分表聚等一系列土壤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本区域粮食持续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转变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开展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影响的研究,为阐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碳氮的物理保护机制提供依据。试验设5个处理:无秸秆旋耕(对照1)、秸秆旋耕还田(对照2)、秸秆深翻耕还田、秸秆集中深混埋、秸秆集中深埋,后3个处理作为转变秸秆还田方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秸秆旋耕还田为深层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2 mm的大团聚体和0.25~2 mm的小团聚体的水稳性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秸秆深层还田主要增加1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2 mm)含量和表层水稳性小团聚体(0.25~2 mm)含量,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的水稳性消长受到了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秸秆深层还田显著增加了亚耕层(20~4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率,降低了其结构破碎率。秸秆深层还田措施使0~40 cm土层土壤有效融合,消除了耕层土壤养分表聚现象,显著增加了亚耕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的贡献率,>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氮贡献率在20~40 cm土层分别平均为42.2%~44.0%和32.8%~49.9%,分别比秸秆旋耕还田处理增加48.7%~54.9%和32.8%~101.8%。总之,秸秆深层还田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效融合,消除土壤表聚现象。
关 键 词:耕作 秸秆还田 有机碳 氮素 土壤团聚体
分 类 号:S153] S154.3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