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北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和水分运移规律    

Soil water potential dynamics and water utilization of typical planted forests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North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奕然[1,2] 马英[1,2] 宋献方[1,2] 杨丽虎[1,2] 刘恩民[1] 王胜宝[3] 王洁[3]

LI Yiran;MA Ying;SONG Xianfang;YANG Lihu;LIU Enmin;WANG Shengbao;WANG Jie(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and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Baod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ation,Baoding 071000,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3]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保定071000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027)。

年  份:2021

卷  号:41

期  号:14

起止页码:5622-56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EAPJ、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水土流失等问题,但伴随植被生长和降水格局变化,水循环过程发生明显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是水循环的关键过程,研究变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对植被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18年多时间尺度(半小时、天、月和年)华北山区崇陵流域典型人工侧柏林和荒草土壤剖面水势监测数据,阐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水势动态变化规律,提出土壤水分运移和植被水分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林土壤水势日变幅显著低于荒草植被,但土水势日变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速率90 a侧柏依次大于60 a侧柏和荒草;月、年尺度侧柏林不同深度土水势变化对降水的响应大于荒草地,其中60 a侧柏林年均土水势与年降雨量显著线性相关(P<0.05)。由水势梯度和零通量面多年平均变化可知,90 a侧柏林0-50 cm土壤水呈下渗趋势,根系水力提升促使50-100 cm土壤水向上蒸散;60 a侧柏林0-20 cm、70-100 cm以及枯水年30-70 cm土壤水均以蒸散为主,根系可同时吸收利用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荒草地0-20 cm土壤水分蒸发强烈,且为根系主要吸水深度,20-100 cm土壤水稳定下渗。相比60 a侧柏林和荒草,90 a侧柏林的土壤调蓄能力增强,与荒草互被可减少植被间水分竞争,充分利用土壤水,从而减少流域内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

关 键 词:人工林 土水势 土壤水分利用 崇陵流域  

分 类 号:S714.2[林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