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高选择性快速检测Cu^(2+)的水杨酰腙型探针的合成及在逻辑门和吸附中的应用    

Synthesis of Salicylhydrazone Probe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Rapid Detection Cu^(2+)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ogic Gate and Adsorp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何佳伟[1] 解正峰[1,2] 薛松松[1] 刘宇程[1,2] 石伟[1] 陈鑫[3]

He Jiawei;Xie Zhengfeng;Xue Songsong;Liu Yucheng;Shi Wei;Chen Xin(Oil&Gas Field Applied Chemistry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imulation,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

机构地区:[1]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 [2]西南石油大学工业危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院,成都610500 [3]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计算化学与分子模拟中心,成都610500

出  处:《有机化学》

基  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No.2020JDTD0018)资助项目.

年  份:2021

卷  号:41

期  号:7

起止页码:2839-28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IC、JST、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4-溴代三苯胺、5-甲醛基呋喃-2-硼酸和水杨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快速识别Cu^(2+)的席夫碱类荧光探针分子(HJW-2),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ICT),HJW-2展现出优异的溶剂效应,对Cu^(2+)具有快速识别、高选择性和专一性,检测限低至9.8×10^(-8) mol•L^(-1),响应时间仅需10 s,通过1H NMR滴定实验和HRMS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其可能的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HJW-2已成功用于分析不同水样中的Cu^(2+)浓度,并且利用HJW-2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存在时的可逆性,以Cu^(2+)和EDTA为化学输入,构建了分子逻辑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聚丙烯酰胺(PAM)掺杂HJW-2(PAM-HJW-2)能实现对Cu^(2+)的高效吸附,去除率达到99.94%,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光微区分析(EDS)对PAM-HJW-2吸附前后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变化进行了对比.

关 键 词:荧光探针 铜离子 分子逻辑门  吸附  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ICT)  

分 类 号:O657.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