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豆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形成的竞争效应分析
Competitive effect of soybean density on yield formation in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REN Yuan-Yuan;ZHANG Li;YU Yao-Chuang;ZHANG Yan-Jun;ZHANG Sui-Qi(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on,Baoji 721013,Shannxi,China;School of Pharmac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Shandong,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Yangling 712100,Shaanxi,China)
机构地区:[1]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721013 [2]潍坊医学院药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基 金: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19JQ-8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01025);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A314021402-1712);宝鸡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ZK2017042)资助。
年 份:2021
卷 号:47
期 号:10
起止页码:1978-198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B、CAS、CSCD、CSCD2021_2022、EAPJ2020、EBSCO、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争指数、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差异性变化,探讨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作物竞争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密度和种植比例组合下的间作系统产量提高14%~23%。玉米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大豆的实际产量损失小于0。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轴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单作;除结荚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外,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粒数、主茎节数和百粒重低于单作或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大于1,大豆的竞争比率小于1,在3种大豆密度下玉米和大豆的竞争比率分别为2.08、1.84、1.68和0.49、0.56、0.63,表明随着大豆密度的增加,间作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增加的同时大豆的竞争比率降低。玉米的侵占力大于0,大豆的侵占力小于0。玉米产量与轴重、千粒重、穗重、穗粒重、穗长、行粒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秃尖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中,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最大(2.18);间接作用中,轴重、千粒重通过每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1.64和1.58)。综上所述,大豆间作玉米有间作优势,间作优势来源于每穗粒重。
关 键 词:密度 间作 通径分析 竞争比率
分 类 号:S513] S56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