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灰色地带”校园欺凌:青少年主体视角下的新解读    

Campus Bullying in the“Grey Zone”:A New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enager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梨[1] 王曦影[2]

YANG Li;WANG Xi-ying

机构地区:[1]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401331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  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基  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预防小学生欺凌的社会工作服务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GX-032);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课题“困境家庭子女教育支持的干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B0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课题编号:ICER20200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课题编号:21SKGH26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21SKGH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年  份:2021

卷  号:40

期  号:4

起止页码:105-11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_E2021_2022、NSSD、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学术界常用故意伤害性、权力不对等和重复发生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来界定欺凌。不完全符合上述三大特征的“灰色地带”是欺凌界定的难点。本研究基于青少年主体视角,运用地位关系理论,深度剖析最具争议的“灰色地带”校园欺凌。研究发现,从欺凌角色来看,“灰色地带”校园欺凌具有不同的意涵:欺凌者为彰显地位而发起“炫酷”的欺凌,受害者受制于弱势地位和朋友关系而容忍甚至否认欺凌,旁观者达成受害者“有错”共识而参与群体欺凌,进而造成欺凌的升级。“灰色地带”校园欺凌是优势一方为了彰显地位或融入群体等自利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行为,最终对弱势一方造成伤害的事件。它得以持续和发酵的关键因素在于,卷入其中的青少年受到地位分化、朋友关系等同伴群体环境和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规范、忽视微小暴力和追求支配地位等宏观社会情境的影响,并未意识到相关事件属于欺凌,且不能运用欺凌话语来定义并应对相关经验。

关 键 词:校园欺凌  灰色地带  青少年 地位关系  

分 类 号:G474[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